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心理 > 正文

海淀首个社区心理驿站落户 帮老人找回笑容

类别:健康心理 日期:2018-8-7 16:22:04 人气: 来源:

  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2018年5月28日讯,在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逐渐增多的当下,如何让老人得到更多心理慰藉与社会支持,已成切的问题。成长小组、沙盘游戏、一对一咨询……近日,海淀区首个社区心理驿站落户马连洼街道梅园小区,居民有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梅苑心语驿站隐匿在梅园小区一栋普通居民楼,走进楼房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特别安装的防滑扶手,提示着这里独特的居民构成。

  推开二层虚掩着的房门,就能听到屋内传来的讨论声。普通的民居被重新装修,分配用途。客厅布置了沙盘、心理测试仪,墙上挂着“心语驿站”的牌匾;靠入口的一间小卧室,则挂着咨询室的牌子。

  讨论的声音,来自于房间最里面的一间卧室,这里被改建成小组讨论室。下午两点刚过,十二名小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在清源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心理咨询师袁冬梅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小组讨论互动。

  讨论的话题,听起来与心理似乎没有太大关系——电信诈骗、保健品诈骗,贴合居民实际生活的话题,还是激起了在座居民的兴趣。

  “既然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些诈骗形式,那么大家觉得,为什么老年人最容易掉进这种陷阱呢?”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袁冬梅突然插进了话头,也带出了这次讨论的真实内涵——老年人对于的观念:“每个人都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它?怎么应对?”

  梅苑心语驿站正式成立,是在2018年3月28日,如今每个周三,这里都会举办一天的专题活动。袁冬梅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也是梅园社区请来的“外援”,在她看来,关注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最主要的问题是幸福感的缺失,很多老年居民自感无意义、无价值,不知道活着干什么。”袁冬梅表示,居民的物质生活早已丰富多彩,建设却多有缺口。对于教育的缺失,更让行至黄昏的中老年人徒增焦虑与恐惧,这已是目前城市的普遍问题:“对于中青年居民,则又有工作压力问题,亲子教育问题。”

  “建设心语驿站的原因,是小区居民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马连洼街道梅园社区党委马春玲介绍,梅园社区共有六千余名居民,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近几年来,已有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却不具备相关技能,因此一直无法妥善解决:“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去建设专门处理心理问题的地方。”

  从筹备、租房到装修,心语驿站的建设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如今驿站建成,除了小组讨论、沙盘游戏等形式外,居民还可以预约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小组讨论结束后,几名居民又来到沙盘室。房屋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是装满细沙的沙盘。房屋的一角,则是半人高的柜子,摆放着人物、植物、车辆、建筑等类型的模型。

  “任务很简单,咱们一起来打造一个梦想中的和谐社区。每个人可以在架子上找5件你最喜欢的物品,依次放到沙盘里。”随着袁冬梅的,8名居民开始在架子上挑选各式各样的模型,短短十分钟后,沙盘里摆上了花草,划出了河流,变得更加立体,最多的则是人物——年轻夫妇、快乐的儿童——暗示着参与者的心念。

  “我觉得这不应该有灯塔,太奇怪了。”一位参与者对沙盘的布置提出了,而她想要移除灯塔的举动,却被袁冬梅。

  “沙盘就跟真实世界一样,这世界总有的东西,我们能都让它们消失么?不能,那我们怎么办?”顺着袁冬梅的,有居民给出了“改变自己、接受不同”的答案。

  这也是袁冬梅希望心语驿站起到的作用,让来访者在这里得到正性引导,并学会互相支持,从而达成情绪、心态的改变。

  “第一次活动有个环节是让大家笑,唯独我笑不出来,我心里一点儿值得笑的事都没有。”年逾古稀的居民黄玲还记得初来心理驿站时,自己的低迷状态,由于家庭身体等原因,她“处在低潮”已有一年多。平日里,黄玲最常想的,就是赶紧住进养老院,然后“死了得了”。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她,甚至不愿为自己做上一顿饭。

  随着小组讨论与沙画体验,黄玲慢慢打开了自己的:“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你看你沙画里全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参加了三次集体活动,外加一对一的,黄玲找回了笑容。

  “想到家里不顺心的事,我夜里常常哭,整宿都睡不着。”自己的苦处无处诉说,“跟谁说人家也不信”,自感心情低落的,却得不到邻里亲友的理解。坦言,也曾想过求助专业机构,但因不了解心理咨询,“不知道找谁”而无法成行,直到小区心语驿站建成:“现在我的状态好多了,也觉得像我一样的问题需要重视。”

  而像黄玲、一样得到帮助的居民,参加活动后有一份新的任务——在小区居民里宣传心语驿站的作用,找到与自己相似,需要帮扶的对象。

  “咨询师是外援,但居民之间是熟人社会,通过居民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能找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袁冬梅表示,心语驿站目前的主要参与者,还是社区志愿者等组织的,而随着心语驿站的宣传,受助居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也有利于居民组建心理问题相似的“同质小组”,从而在心理咨询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我们立足于社区的心理工作,不能‘不求不助’(传统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必须有主动求助的想法)。”袁冬梅介绍,社区心理工作是将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相结合,兼顾两者工作的特点,对于居民的心理问题,必须走出去,而非坐等居民上门求助,“说白了,就是要‘有的放矢地管闲事’。”

  “我们的居民对心理问题认识还不够,总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丢人的事。”为避免居民抵触心语驿站工作,袁冬梅也在用各种方式,淡化“心理”概念,例如小组讨论中,将老年人对于的态度,包装成“保健品”。

  事实上,梅园社区的尝试,只是京城诸多小区的一个缩影,居理健康的已成为社会热点,然而相关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的需求。

  “根据社区心理咨询的经验,接下来我们也会编纂相应的教材,培养一批社会工作者。”袁冬梅介绍,解决小区心理建设的人才缺口,需要对现有社会工作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心理自测仪器等设备,未来可形成社区居理的“大数据”。(受访居民为化名)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医药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