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新闻 > 正文

文献推荐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

类别:健康新闻 日期:2024-12-11 18:14:37 人气: 来源:

  ,为我国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国际化医学人才胜任力涉及全球卫生、国际领导力、跨文化和跨专业协作等方面,国内外高校主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跨文化教育、跨专业教育、国际医学教育项目等方式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我国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融合多学科教育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和全球责任意识,提高医学教育国际化程度并重视国际医学毕业生的吸引与使用,以及强化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侯建林,于晨,程化琴,王维民.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探讨[J]. 中华医学教育, 2024,44(10):739-744.

  伴随全球人口流动加速,疾病的跨越国界,传染性疾病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更快、出现得也更为频繁,除已有传染病的复发外,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现1至3种新型传染病[1]。此外,全球健康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地区冲突、抗生素、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2]。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认为,“将国内和国际卫生问题分开已不再有用”[3],公共卫生安全已经成为共同面临的挑战。2020年,习总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医学教育专家并未就国际化医学人才应当具备的胜任力达成一致,导致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思不够清晰。此外,世界范围内主流的医学教育多聚焦于国内而不是全球健康问题,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帮助医学毕业生做好相应准备,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4]。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际化医学人才应当具有的相关胜任力和国内外培养举措与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相应胜任力和高度责任感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国际化医学人才需要拥有全球视野,并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全球卫生大盟(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for Global Health,CUGH)教育委员会胜任力分会在定义全球卫生教育与职业发展胜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将全球卫生胜任力划分为11个领域,包括全球疾病负担、健康与卫生保健全球化、健康的社会与决定因素、能力强化、协作和合作伙伴与沟通、伦理、职业实践、健康公平与社会、项目管理、社会文化与意识、战略分析。每个领域包涵1个或以上胜任力。例如,全球疾病负担领域的胜任力包括:描述世界范围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及疾病风险如何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描述缩小全球健康差异的主要公共卫生举措;使用可以获得的数据验证人群健康状况[5]。借鉴CUGH全球卫生胜任力框架,有关学者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全球卫生胜任力框架,包括10个领域的37项胜任力。10个领域分别为:全球疾病负担,健康的社会经济、和行为决定因素,全球化对人口健康、卫生体系和卫生保健的影响,全球卫生与举措,伦理、健康公平与社会,社会文化与意识和政策宣传,个人胜任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设,协作、伙伴关系和沟通,项目管理[6]。

  国际领导力技能指、公共卫生、社会、历史、语言等方面的一系列胜任力,这些胜任力将帮助未来的医学人才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全球化背景下卫生健康问题的理解,并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文化意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对国际领导力技能维度的界定[7]具体详见表1。

  跨文化胜任力主要指在跨文化情境中使用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有效和得体沟通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他人的世界观、对于新文化的适应与调整、倾听与观察的技能、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内容[8-9]。根据对23名国际跨文化研究专家的调查,专家们基本达成共识的跨文化胜任力的具体组成部分如下[10]:理解他人的世界观;文化意识和评价能力;对新文化的适应和调整;倾听和观察的技能;对跨文化学习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包容与;适应不同文化间交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具有灵活性;分析、解释和关联的技能;和尽力理解含混不清的语句;对自己和他人文化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跨文化同理心;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了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所涉及的情境、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具有认知灵活性;社会语言学胜任力(在社会背景下对语言和意义之间关系的认识);专注力;不轻易进行;好奇心和发现;通过互动进行学习;民族相关观点;特定文化知识与理解东道国的文化传统。

  在国际化背景下,医学人才经常需要在跨专业团队中工作,通过跨专业协作实践确保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所谓跨专业协作实践,指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学人才与患者、家庭、照护者和社区共同工作,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医学教育与实践中的跨专业协作是一项创新性举措,可以在缓解全球卫生人力短缺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11]。因此,医学教育需要培养为跨专业协作实践做好准备的医学人才,即已习了如何在跨专业团队中工作并具备这方面胜任力的医学人才。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培养医学人才时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这种合作包括国际、医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跨国研究合作,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在美国,国际指医学生为达到医学教育目标而赴其他国家进行的选修或必修体验。一般而言,一、二年级医学生的国际时间约为2至4周,有时没有学分,主要开展社区服务性、观察性或与研究相关的活动,并且以团队活动为主;三、四年级医学生的国际时间约为4至6周,主要开展临床服务类活动,以个体活动为主,医学院校对于国际的扶持举措涉及行政支持、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以及构建新型课程以要求或鼓励国际,比如医学语言项目、全球卫生证书项目和学术研究等[12]。

  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国际选修课程是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专业内容的一段学习时间,通常安排在医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并且经常去其他国家完成。许多医学院校通过单边、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的相关机构合作设立了国际选修课程。国际选修课程在医学生中广受欢迎,参加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英国,国际选修课程一般4至12周。在美国,1984至2010年,参加国际选修课程的医学生比例由6%增加到30%[13]。多项研究表明,国际选修课程对于拓展医学生全球视野、提升相关临床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文化谦逊性与跨文化胜任力、基于全球视角理解世界健康问题和不同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3,14-15]。不过,其也面临健康与安全风险、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医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与影响的疑问[16]。

  对于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活动,我国高校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跨境教育,即派遣医学生赴境外参加学年/暑期交换、临床实习、短期课程、语言培训等教育活动。近年来,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一带一”的合作项目,加强了医学生与相关国家的学术与文化交流[17-18],许多高校还采取了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相关人员互动、利用国际化学术等举措[19]。

  此外,由于传统国外学习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虚拟交换等协作式在线国际学习方式被开发和应用,以促进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联系并建立全球学习网络,加强医学生跨文化胜任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开始包含跨文化教育的内容。1982年,加利福尼亚州在护理硕士学位项目中引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胜任力[20]。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文化胜任力的概念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变得日益重要,培训项目成倍增长。跨文化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包括提高文化意识,加深对来自不同文化社区的人们的经历、价值观、观念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在文化视角转变和行为适应等方面拓展能力,以弥合跨文化差异[20]。境外学习项目是培养跨文化胜任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参与者的文化意识与性、文化效能并促进个人发展。此外,在、奥地利、等德语国家医学教育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文化胜任力课程,但绝大部分为选修课程。近年来,欧盟由于实施移民友好型医院项目,卫生健康方面的跨文化胜任力在欧洲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反映在越来越多的相关课程或者对于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师资格的讨论之中[21]。为了支撑援外医生知识、文化和能力的协同培养,我国相关医学院校通过组建多学科背景师资、构建跨文化适应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和整合在线课程资源,在援外医学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跨专业教育是指来自2个或2个以上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彼此学习,以促进有效协作并改善健康结果,跨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不同专业医学人才之间协作实践的能力。卡罗林斯卡学院为医学、护理学、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门为期2周的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5至7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并对患者照护进行规划与组织。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团队需要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反思他们的学习体验。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42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开展了跨专业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包括辅助健康、临床医学、助产学、护理学和社会工作等[11]。据研究,跨专业教育和协作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可以提高现有或未来医学人才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23]。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学生赴国外接受医学教育。为此,欧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大学先后建立了200余个国际医学教育项目,以开展英文医学教育并接受国外医学生。由于这些医学教育项目通常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并且拥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医学生,从而为跨文化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24]。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有效办学方式。许多医学院校与美国、等国家合作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呈上升趋势,对于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和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5]。

  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全球卫生和跨文化胜任力,并拓宽国际视野。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我国应当加强医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医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此,需要搭建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例如,借助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促进教学资源与研究项目的共享,组织跨国交流或实习项目,让医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的运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者研讨会,增进学者、医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此外,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还要主动融入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交流合作,从而为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创造条件。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健康问题,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国际化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国际医疗合作的经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全球卫生政策的深刻理解。因此,医学教育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参与多学科研究项目,使医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成长,更好地理解健康问题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全球影响。此外,还应当重视提升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和同行沟通,这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执业至关重要。同时,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求国际化医学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应当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全球公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强调医学伦理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全球健康危机时,能够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全球卫生体系建设。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疾病监测、疾病诊断、药物发现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能够快速分析海量数据以获得精准预测的优势,成为科学应对全球卫生挑战的有利工具,相关知识与技能应当逐步纳入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之中。不过,在此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在伦理和有效性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许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是基于高收入国家的数据,在发展中国应用时有可能产生偏倚,并对全球健康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26-27]。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或全球维度融入医学教育的过程和形式,以提高其质量,并为所有医学毕业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专业实践做好准备,从而为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5]。医学教育国际化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医学教育国际化涉及教育标准、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方式与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要素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还存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院校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国际化师资匮乏、国际化管理水平较低等方面的挑战[28],迫切需要通过创造条件,不断推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与均衡发展。此外,在异国学医的国际医学毕业生是组建国际化医学人才队伍可以借助的力量,全球范围内,绝大部分国际医学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非求学地工作。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国际医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医学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英国等使用英语的国家,医生队伍中国际医学毕业生约占 24%至33%[24]。随着我国对外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赴国外学医者不断增加,从而为借助国际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医学人才队伍创造了条件。未来,我国应当加大国际医学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回国工作或执业消除政策壁垒创造条件。

  在全球化背景下,流利的外语能力和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国际化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外语交流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英语或第二外语的学习,以确保在国际交流中能无障碍沟通,使其能够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外语教学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外语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29]。此外,医学院校与外语类大学开展医学生联合培养工作,也是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一种可行途径。

  综上所述,国际化医学人才胜任力涉及全球卫生、国际领导力、跨文化和跨专业协作实践等方面,高校开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跨文化教育、跨专业教育、国际医学教育项目等对国际化医学人才的胜任力进行了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我国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融合多学科教育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与全球责任意识,提高医学教育国际化程度并重视国际医学毕业生的吸引与使用,以及强化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由于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后续研究尚需要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18]何兰萍.“一带一”视域下中医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径——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中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62-66.

  [19]岑逾豪.新时代如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N].中国教育报,2023-10-16(06).

  [22]薛英利.医疗援外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径研究——以西安医学院承接国家援外医疗队外语培训为例[J].中国外语,2023(6):17-23.

  [29]梁冬雪.浅析医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人才,2009(9):68-69.

  

关键词:卫生保健论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医药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