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车著明是地面安控岗位上的搭档,负责对火箭进行,在火箭飞行一旦偏离轨道时,启动炸毁程序。我们一起工作了21年,共同参与了67颗卫星发射任务,我们一起经历了“星箭爆炸”、“星箭坠地”等失利后的巨大痛苦,也感受过中心任务高轨、深空、世界的豪迈,我最钦佩的是他无畏、临危不乱的担当。
2010年1月17日零时12分,我国第二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火箭起飞50秒后,安全控制显示屏突然报警,速度曲线连续出现大幅跳变,不断跃出炸毁线秒之后跳变依然剧烈。此时火箭飞行时间短、高度低、速度快、爆炸性强,还带着有毒液体,一旦炸毁,后果不堪设想。炸毁火箭界航天史上早有先例。2003年日本H2A火箭发射升空,因偏离轨道;2008年美国一枚亚轨道卫星升空47秒后,因飞离预定轨道实施炸毁。一秒一秒过去,安控间内的气氛令人窒息,我是这次任务的安控助理。错炸和漏炸都是世界航天界的最大忌讳,漏炸所带来的灾难更加难以估量。“炸?!”“还是不炸?!”像座大山向我们压来。千钧一发之际,我听到了车高工的声音:“火箭没问题,是测量设备问题。”语气轻缓、自信果敢。果然,到了第58秒,测控数据渐趋稳定,火箭各项飞行指标变为正常,发射又一次取得成功。情绪稍稍平复后,我才发觉测试我的另一半自己的双腿还在不停地抖动,前后背和手心都是汗。事后查明,数据的异常正是某测量设备发射的信号不稳所致。
至今我也没有问过车高工,当时他说出那个结论时是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我无数遍问过自己,我是否具备他那样的胆识,即便心里有了明确的结论,我敢说出来吗?说,就意味着要承担天大的责任。当晚,我在日记上写到:谁说只有站在“橘子洲头”才能有“看万山红遍”的豪迈!少时经常幻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场景,此时此刻何尝不是。
说到车高工的担当,我又想起了奋战嫦娥一号的关键时刻。2007年10月下旬,托举“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即将点火升空。由于卫星轨道的特殊性,发射“窗口”一旦错过,就意味着我国航天器与月球的首次“亲密接触”至少要推迟1年。然而,就在发射前的一次例行系统联调中,车高工和同事们发现火箭地面安控落点预示偏离理论弹道。此时,距预定发射时间仅剩下60多个小时,推迟发射肯定会造成重大影响,发射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后果。长三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火箭,有过多次成功飞行的记录。有人说,车高工是杞人忧天。车高工说:“干航天的人,绝不能心存侥幸、。”在他的带领下,攻关小组一头扎进机房,展开了与时间分秒必争的赛跑。他反复查阅比对上万行火箭地面安控落点计算的源代码,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发现了程序中的一处错误代码。对其进行修改后,弹道偏离问题迎刃而解。一天后,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场准时点火升空。在有的人看来,这个小小的错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从概率上讲根本影响不到火箭的安全。但车高工却认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多一份问题的胆识,就增添一份确保成功的把握。
事后,我和同事们由衷地感慨道:我们也很细,但车高工比我们还要细百倍。数据在车高工的眼里就像蹦蹦跳跳的“孩子”,有感情、有生命。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才让车高工在解决重大问题时,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总是多了一份担当的底气。
2011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之仗“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进入关键准备阶段。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突然发射失利。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与即将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火箭属于同一类型,这给随后的发射任务蒙上阴影。工业部门及时改进了火箭,但需要进行一次试射,检验改进后的质量。这种情况下,“中星1A”任务紧急交给了中心。9月19日,卫星即将发射,中心领导问车高工:“总指挥长要求发射完马上拿到结果,行不行?”他没有一丝犹豫,现场立下军令状:“没问题!”数据处理提速,时间那么紧、要求那么高、影响那么大,我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拿到火箭发射数据不到500秒,车高工就走进西昌大厅,向指挥长汇报了分析处理结果,证明火箭改进措施有效,所有人的心都放下来了。10天后,“天宫一号”如期发射。500秒出结果,创造了中心火箭飞行事后快速数据处理的新纪录。
事后大家都说:“车高工,神了!”作为车高工20多年的同事,我心里最清楚:“神了”的背后,不仅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更是深厚理论和经验积累的瞬间迸发。
2000年起,中心承担的任务逐步由单一的通信卫星发射向多型号发射任务拓展转变。中心所属宜宾卫星观测站某型仪需要重新布站。到底将设备继续留在宜宾还是搬到西昌,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如何选择,哪种方案更优?车高工用数据说话,不被习惯性思维所,不被已有的方案所左右。历时一年,完成了在西昌布站的可行性分析,提出的数据模型及论证报告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该方案批准实施后,不仅为国家节省了500多万元建站费用,而且满足了中心发射多射向、多型号、多系列的任务拓展。
多年来,车高工养成一个习惯,每一次任务成功后,他都要对飞行轨道进行再次计算、寻找问题。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件多余的工作,而且他还要把计算结果交给火箭研制部门,这更超出了他乃至中心的工作范围。由于他总喜欢在已经成功的任务中找漏洞、挑毛病,常常惹人不高兴,有时甚至引起。我和他聊过这事,他说:“成功与失败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为了这一点点,我们必须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们与车高工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想,他这种不唯上、敢较真的锐气,正是我们航天人的宝贵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助推了航天事业一次次完美腾飞。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财富,对于一个以数据为职业的人来说,数据就是资本。有人把数据当作看家之宝,而车高工却把个人的积累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他想的是: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0年,海南新建航天发射场开工建设后,车高工测控实时信息处理数学模型开发的重担。当时,我正研究的一个课题,急需车高工提供关于他这个项目的分析数据。我们在不同的技术室,承担不同的科研项目,我要的数据多而繁琐,他愿不愿意提供?我心里很是忐忑不安。晚上9点多,车高工还在加班,我到他的办公室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请求,他一口就答应了。我很难为情地说:“老车您这么忙,打扰您确实不好意思。”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接到他的电话,说数据已经发到邮箱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些数据一般人拿出来,至少需要几周时间。我急忙登陆邮箱,打开一看,49页的数据分类明确、脉络清晰,显然是精心整理过的。再一看邮件发出的时间,凌晨3点47分。这个时间我还在睡梦中。想到车高工弯腰伏背的工作情景,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我的许多同事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数据处理室主任魏志东告诉我,嫦娥二号任务总体认证时,上级安排他计算弹道参数,数据要得很急,找到车高工帮忙时已经快下班了。第二天早上魏志东打开邮箱,就看到了车高工拿出的计算结果,邮件发出的时间同样是凌晨三点多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困难找老车”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战士的姿态是冲锋,航天人的姿态是担当。车高工的担当,让我们感受到质朴的本色,滴水穿石的韧劲,并肩战斗的友情,涌动心底的力量。我一定像车高工那样,把担当融入血脉、扛在肩上!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