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互换一家亲在学科范畴内,心理学隶属于自然科学门类,注重基础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教育学隶属于社会科学门类,注重应用研究和定性研究、经验研究。但在学科发展史上,心理学与教育学关系极为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指导与应用。它们在学科发展中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且在许多领域都有相同的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学在方、实验设计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而教育学在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
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历史演变进程看,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随着19世纪初期机能主义思想的发展,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在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方大行其道,加之教育实验本身即是学生身心机能发展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尝试,教育实验中的交叉融合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初,杜威接受了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哲学方和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方看,其一,他接受了詹姆斯意识和心理发展的机能主义观点,和发展了儿童是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思想,从而为美国进步教育实验的机能主义模式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其二,他在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理论,具有广泛的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意义;其三,他充分肯定了心理学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强调儿童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这既是教育学的,也是心理学的。
从心理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后形成的丰硕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形成的实验教育学派,这是一种完全在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教学实验活动,它所创立的科学主义教育实验模式是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该学派首次把科学主义实验的模式经由心理学引入教育实验中,这种努力促进了教育实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这种由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演化而成的主义范式的教育实验,也正是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后心理健康教育所的研究范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方对教育实验从传统的科学主义模式和经验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发挥了重大作用。皮亚杰运用发生学的观点对结构主义进行再思考,提出了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思想。他所创立的“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对教育实验研究提供了新思、新视角。例如,布鲁纳的教育实验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等,就是结构主义思想的产物。目前在,教育实验方的新发展体现着一种有机融合的思想,即把以往的经验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为既是整体的又是分析的现代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只要研究需要,无论心理学的量表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是教育学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都是适合的。
现在,我们正面临社会转型的新时代,即经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变,社会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机会,经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科技发展更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范式。所有这些变革,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为例,美国研究者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其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发展功能,聚焦于全体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非个别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症状;英国的一个项目以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及情绪幸福感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认识、控制、共情能力、社会技能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意大利国家健康研究院心理健康部门发起了一项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青少年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除从个体内部入手培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态度、能力外,的一项研究还尝试通过校园生态系统的改善,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的风险行为,如酗酒、药物、酒后驾车等与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显著相关。来自、美国以及的研究表明,加强青少年与学校的联系,建立支持性的师生关系,能有效降低他们风险行为发生的概率,并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主张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降低他们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并对此展开了研究。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和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学研究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原来的研究范式,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思维。不可讳言,目前的教育学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的实质在于研究者依靠原有的经验和自身的经历来诠释研究范式,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普适性,对问题的研究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支持不足,教育研究缺乏客观性、有效性;基础科学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应用研究“摸着石头过河”。此外,教育研究能力和方法也是一个“瓶颈”,主要表现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明显分割,心理学与教育学界限分明,交叉融合远远不够。人们总是习惯从社会科学的宏观角度来开展教育研究,形成了以经验范式为主的研究方法体系,重思辨轻,而自然科学也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开展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由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趋势所决定的,也是由其主干母学科的历史演变所决定的。1879年,冯特(W.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开拓了两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取向:一是用自然科学中的定量方法研究个体心理学;二是用社会科学中的定性方法研究民族心理学。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自然会受到上述研究思的影响。教育学同样如此。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这是教育学作为学科的重要里程碑。育思想发展史看,他是第一个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人,即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方。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教育家、心理学家A. 拉伊和E.梅伊曼创立了实验教育学,试图釆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他们认为,教育学应该是记载并阐释教育事实的科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心理状态,这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打开了“另一扇窗”,了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征程。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更是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在心理健康研究的选题、对象、方法和内容上日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单一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已无法满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基础研究的属性,又具应用研究的属性,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更是心理学、教育学为社会建设与教育事业服务的重要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其两大支柱,也是两个“重镇”。社会和现实的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从曾经的边缘地带终于进入研究者的核心视野。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体现了科学价值的学术领域。毫无疑问,强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范式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结果,便是催生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学学科的诞生。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方的进步,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大趋势,而伴随而来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新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学的诞生鸣锣开道、固本强基。
因此,强调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客观的、科学的逻辑属性,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研究思维定式。教育学研究要走出“经验论、思辨式”传统研究范式;心理学研究要走出“实验论、学院派”传统研究范式。构建以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以现实教育问题为导向,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坚定地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不断强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研究,这就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思、新范式。显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结果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的普适性,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