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2月4日电 2月2日至3日,以“求源、思辨、求变、思远”为主题的“2018东方疝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联合承办,吸引了全国各地外科专家同聚一堂,一起普“疝”论道,思行辨理。
据了解,“东方疝论坛”是我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界的标志性学术大会之一,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年已是第六届盛会。
不以“疝”小而不为,疝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有脐疝、腹股沟疝、切口疝、腰疝、造口疝、食道裂孔疝等种类,其中腹股沟疝所比例最大,占90%以上。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股沟疝的发病率达3.6‰至5‰,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1.6‰。
“医生的每一次努力都是每一个凋谢生命的绽放,当一名外科医生,需要解决病人的问题,成就感也更加明显。”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在致辞指出,医生需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方法,让更多的病人获益,生命最可贵,健康价更高。
大会名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楼文晖在致辞中肯定了上海疝学界在雄教授等疝外科专家努力下取得的进步与成绩,并用进行了总结,即上海疝外科发展整体来说是国内治疗水平最高的团体,治疗最规范的团体,质量控制做得最好的团体。上海有中国第一部地方腹股沟疝质量控制标准,在雄教授的领导下几乎每两年对二级以上医院腹股沟疝手术质量进行督查,提出报告。随着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性变革,传统外科领域受到很大挑战,疝外科在变革中蓬勃发展,深具发展前景。
论坛由大会执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健文教授正式宣布开幕,现场发布的“东方疝论坛”宣传片回顾了过往五届大会走过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同时大会也与时俱进,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拍摄集体合影,成为一大亮点。
在主题环节,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郑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雄等与会专家们分别围绕微创时代的技术创新、AI时代下的医学突破及数据分析、腹股沟疝手术质量控标准及并发症应对等诸多前沿与热点话题展开了精彩论述,同时大会设置了手术演示、视频展播、主题,以及极具特色的青年论坛、English Club、案例问道等丰富的学术盛筵,获得了众多参会医师的一致好评和点赞。
论坛期间,瑞金团队联合华山团队、华东医院联合九院团队进行了12台现场手术演示,来自全国的疝外科专家对手术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深入的探讨,目标就是以最先进的技术、在最小的创伤,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李健文教授指出,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年手术量已超过100万例。中国的疝外科手术,尤其是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过去的20年里获得了广泛普及和飞速发展,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给中国腹股沟疝治疗打出了99分的高分,但疝和腹壁外科常常被等同于腹股沟疝,但其实还覆盖了腹壁肿瘤、食管裂孔疝、膈疝、切口疝等复杂疾病,瑞金医院、华东医院等在疝和腹壁外科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微创治疗、复杂疝治疗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我国疝和腹壁外科领军人物的雄教授更在会上指出了治疗腹股沟疝手术时需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病历方面,手术量大的医院,推广电子化表格式病史记录,对于复发疝要详细了解前次手术术式、所植入补片名称及型号;在手术指征方面,青少年不主张应用聚丙烯类补片,不用补片或植入生物补片,如果患者空腹血糖高、长期使用激素、手术局部存在感染灶、急诊嵌顿疝者,需谨慎使用聚丙烯类补片;在手术方式上,应遵循按照不同患者病情的个体化治疗原则;药物使用方面,需特别注意80岁以上高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等。同时雄教授在会上公布了“第十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将于2018年7月19日至7月21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消息。
论坛分三个分会场,来自华东地区各大医院的专家从各个角度分享了各自在疝和腹壁外科手术治疗的实践经验。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梁存河教授在报告中说,在疝气手术后,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7%-51.6%,其中0.5%-6%的疼痛难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国洋教授在报告中形容腹股沟疝术后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能“摧毁人的灵魂”,多位专家在报告中提到生物材料,它耐受感染、可吸收、以组织重建的方式修复缺损而非疤痕形成,不会对人体脏器产生,大大减少了合成材料所引起的并发症。现有的生物材料有交联固定和非交联固定,临床应用有其弊端,例如抗张力不够,术后复发率比较高,临床期待未来生物材料的发展能够克服这些弊端。
据悉,以雄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了一种我国自主创新的生物材料进行式腹股沟疝修补手术,近期完成了术后33个月随访,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这种全新的软组织性生物材料在动物实验中,已成功再生动脉、骨骼肌、筋膜、跟腱组织。这种新材料进入了国家药监“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