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常见疾病 > 正文

做血液科7、8、9层医生

类别:常见疾病 日期:2018-10-30 11:02:58 人气: 来源:

  跑男灵异事件

  每天早上,总有一位气十足的女医生出现在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中,配上她快节奏的有力步伐和冷静沉稳的气场,划出科室里一道明亮的风景。二十多年,她一直以这种优美的姿态战斗在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

  和这种始终如一相应的,还有她对于血液系统各类疾病诊治工作的热爱和对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的浓厚兴趣、追求。她叫江倩,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血液病房主任。

  她的门诊从来都是“人满为患”,等待叫号的队伍从来都是围得水泄不通,她从来都是看门诊过程中感觉不累、门诊一结束才觉得——累了!

  她说,医生这个职业是为病人而生的,所以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病人来找医生了,都是需要帮助了,作为医生,所能帮到的只有高超的医术和一颗关爱的心。

  那天早上,我跟访江倩的门诊,刚8点多的血液科五诊室门口又上演着水泄不通的一幕,里三层,外三层,我实在挤不进去,拨通了江倩的电话,随后她的助手从人群中伸出一只手来招呼我,顺着手打开的一条缝隙,我挤了进去。眼前的江倩已经在病房“转了好几圈”后,才坐在这人山人海中。

  这天上午的门诊,江倩一直看到下午三点半,加号到66,一共接诊91位患者。对于白血病这样的大病种,门诊大夫的需要细之又细,而“91”这个一次性的门诊量,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几乎不可思议。“有些是我的老病号,要复诊,要解决紧急问题,得加!有些是专程奔着我来的,不少外地病人,拖家带口,千里迢迢,也得加!白血病,不是个小病,有些诊断及时不及时,就决定着生与死,这样的号更得加!”面对请求加号的病人,江倩几乎有求必应。

  而这样的门诊日,江倩早已习惯了中午不吃饭。“刚开始,中午饿了我也想吃饭,但门诊人数渐渐多起来了,想想病人的焦急、排队的辛苦,我挺心疼的!如果去吃饭,让别人等着,很不忍心。后来,我索性中午不吃饭了,抓紧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

  因为走廊上没有凳子,病多自己带着便携的小椅子,坐着排队。我禁不住上前问一位大爷,“您这么辛苦,都要排上江大夫的门诊啊?”“不看江大夫的门诊就不踏实啊!”大爷说。

  虽然每次门诊时间常常从早上不间断地延伸到下午两三点,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喝不上一口水,除了看病历时的静默,几乎一直在详细病情,但江倩并不觉得累,“因为病人信任我,奔着我来的,我能帮到他们,这种感觉特别好。”只是,有时候,门诊结束了,一歇下来,才忽然感觉到——累!

  比起长年累月这样的辛苦,江倩心里更多的是欣慰。“这些病人都是冲着我来的。我得给他们看完,尽力看好,这是责任!”

  在每个病房门口,江倩都要认真地听取主治医生详尽地汇报病人情况,然后细致地讨论一番。进入病房的那个瞬间,刚刚那个一丝不苟、甚至对专业讨论近乎苛刻的江倩不见了,只见她走到每一个病床前,身体前倾45度,轻轻拍拍病人的肩膀,拿起电筒观察病人的皮肤、口腔状况,一面柔声安慰,“你看,不少症状都在减轻了。”“慢慢来,别着急!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已经很不错啦!”“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一定及时找我们!放宽心,养身体。其他的,有我们呢!”,一面兼顾着做现场的教学。

  和她接触深入了,你会看到她为了给一位刚刚确诊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病人联系加急骨穿,再多的为难也,让患者感到“好得有点天方夜谭!”。

  就像那天我在门诊中感受到的点滴细节。一个病人各项指标都比较符合进入药物实验组的条件,这意味着病人的治疗费用会省很多。一个病人对我说,江倩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会综合考虑到病人的经济状况,从不开一份多余的药,从不多做一项无谓的检查。

  江倩说,医生这个职业是为病人而生的,所以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病人来找医生了,都是需要帮助了,作为医生,所能帮到的只有高超的医术和一颗关爱的心。

  最近,又有这样一个急性白血病晚期病人,医生们想了很多方案,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不停地反复,发烧、感冒、并发感染无休止地着病人,也困扰着大夫。江倩也在竭尽医生的最大努力,后期的配药过程中,她,凭着多年的经验判断,江倩做了一个鲜有人为的创造性的化疗药物组合,这让病人在去世前的一两个治疗疗程里,缓解了太多痛苦,也让周围的大夫们又一次刮目相看!

  而最令江倩慰藉的是,病人去世前,亲口对她说出了由衷的谢意——“我没有遗憾了!我知道医生尽力了!”

  “我也做过病人,病人最需要的,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江倩举起手,比划着手指,说道,“部分医生走到1、2、3层,就停止了,能走到4、5、6层,就不错了,线层的医生,凤毛麟角。大病,还是需要7、8、9层的医生!作为医生,就应该在医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我就要做血液科7、8、9层的医生。”

  当年,还是年轻大夫的江倩,出于对血液系统各类疾病诊治工作的热爱和对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的浓厚兴趣,她一有时间就钻研业务,临床工作也是全心付出。那时,江倩每周二晚上为了准备第二天全科大的PPT,几乎没有在两点前睡过觉。

  凭着这样的,江倩不断地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取得突破。她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血液专业Blood(IF 10.558)和Leukemia(IF 9.379)等国外期刊,以及《中华血液学》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30篇,执笔《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和《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疗监测规范》,参编《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和全国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培训教材以及学术专著7部。

  近年来,江倩陆续受邀参加美国血液学年会、国际血液学年会、MDACC-亚太恶性血液肿瘤大会、日本血液学年会、全球CML者大会(CML Horizons),并做大会报告。

  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市科委课题和人民医院院内基金等科研工作,担任着亚太血液联盟临床试验网主要研究者(APHCON CTN Principal Investigator),中国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联盟常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盟秘书长等多项职务,也收获了各项荣誉——从优秀员工、优秀教师,到优秀论文,再到名医、医疗奉献。

  2003年起,江倩作为第一批项目医生,参与了一个格列卫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全球援助项目。在几年前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一次评选中,江倩因治疗病人数量最多、病人反馈最好获得了“全国优秀医务工作志愿者”的荣誉。项目延续至今,她救助的人数已达到一千多。

  目前,她正在跟进国外最新的白血病的分层治疗研究,她用自己的,哪种治疗方更好,具体哪种药物精确到多少剂量安全性和疗效最佳,对于每个病人来说,制定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最合适,哪些因素能更好地判断病人的预后,如何制定长期治疗规划等,并发表了最新论文《获得深层学反应: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新目标?》 (中华血液学.2014年第35卷第2期第176-179页)等。

  一走来,她也曾成长的艰辛,不被理解。但是,凭借着内心对职业责任感的和对血液病诊疗的热爱,“现在回头看看,其实一些障碍反而更激发了我向目标的奋进,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江倩斩钉截铁。

  只是,对于目前医疗工作的和年轻医生的培养,江倩有着自己的担忧。她带研究生、住院医和医生,苦恼于他们的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跟着老师细致地钻研问题。她甚至感觉现在的科室就像是个大工厂,而不是一个教学医院。在国外交流时受到外国同行的多次质疑和提问,也让江倩在不断地反思中国目前的血液疾病诊疗水平和国外的差距。

  

关键词:血液科疾病ppt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医药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