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App属于中信二十一世纪科技旗下,如今后者早已经改名为阿里健康。此款应用最初在试运营,利用滴滴打车的方式为药房导流,同时鼓励用户上传处方并出售打折药品。
后来对其褒贬不一,一方面药品折扣导致药贩子倒卖更;但另一方面处方上传算是迈出了“病历病人所有”的第一步。
虽然滴滴买药模式看似趋利性太强,且买药并不是用户高频需求,如今处方药的也不是太明朗,更别谈接入医保,而且验证处方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并不影响阿里鼓励病人“信息录入”的行为,在背后默默搜集数据。
从阿里其他产品线来看,支付宝本身就在不断的打入医院看病流程,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体验(业内人士也曾透露,微信自己也在做类挂号网的服务)。如果做医患交流或者随访,也是有多方推进和垄断能力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将各种资源看做一个个服务的供应商,这些资源里有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医疗器械和硬件、保险等资金管理、药品等,现在并不需要做满每个环节,而是利用自身优势,找到最合适的点切入,迅速占领产业链中的一个节点。
所以,阿里健康事实上是基于自己的电商运营能力,中信二十一世纪对药品信息的管理、对接和数据库,以及强大的物流配送成本控制能力,与地方合作,不断网罗用户,为其他服务环节的接入打下基础。
所以,从一开始,阿里健康就根本不需要自营医患交流产品,而是等待各个产品不断积累医生资源,运营成熟后直接接入。当然,这个需求本身是迫切的,因为在目前的医疗场景下,离开医生和正规处方药品买卖,始终无法获得用户信任和高粘性。
阿里在春节前推出的云医院平台,就是一个可以接入各种服务供应商的式平台,提出“打造以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诊所等健康服务机构有效联动为代表的云医院建设,并在医疗支付服务、药品流通和监管、基础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
也就是说,阿里健康平台在线上布局就是合作的云服务,云计算等基础建设,医疗支付体系和药品信息库与流程监管标准,但根据之前提出的目标,在线下还缺少“基础建设”,这些资源有可能来自于房地产商、民营医院、保险系诊所以及其他不同的联盟等,也不排除莆田系与丁香系。
大量的大 V 段子手、公知,庞大信息流状态无法吸引用户;没有兴趣专题,没有圈子和细分导致用户粘性缺乏。用户互动性越来越低,付费意愿也没有推动起来,不论是商业化转型,还是努力运营粉丝经济和广告营销平台,都没有让财报变得更好看。
爱问医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它对接的是微博用户和医生个人,用户端通过微博的 H5 页面选择服务类别,梦见找不到回家的路医生端则使用专门的 App 或者网页来和用户互动,之后还会实现随访管理。
其补贴、活动、加号等玩法,与春雨医生等医患交流平台比较相似,比如广东地区利用的是就医160的资源。
基于微博本身的大V+素人社交属性,天然供求关系确实给了爱问很大的优势。一二城市的医生资源也可以吸引部分三四线城市用户,达到用户下沉。从过去的被动刷信息变成主动提交需求,在加上其他专题细分,用户活跃是有可能提高的。对于平台而言,涉足服务后,将获得和过去截然不同的用户数据,特别是用户主动提交的问题和需求,常有价值的。
两方合作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产品上来看,阿里健康将“问医生”、“预约挂号”和“申请加号”三个功能摆在了第一入口,与购药搜药店相同的。
在每一个相关功能的下方,都会出现“爱问”的广告,问诊资讯是需要收费的,但前期会以活动方式揽客。
因为没有体验购药,还不知道医生咨询和药品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不知道是否类似春雨与好药师的合作,直接从咨询结果跳转到购药环节?
从大方向来看,阿里健康迫切需要爱问的大V医生资源(虽然也有认为医生资源并不丰富),另一方面爱问也需要流量导入以及业务延展,但不知道最后流量是否会集中在阿里健康平台上?在接入多种资源后,爱问是否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呢?
网友评论 ()条 查看